辅警概念随着社会发展逐渐从宽变窄,是指由政府出资招募,公安机关指挥、管理 的警务辅助力量。我国辅警经历了计划经济下公安机关直接管理(1949-1977)、改革开 放后的调整发展(1978-2010)、新时期的规范化发展(2011-至今)三个阶段。新时代, 中央高度重视辅警规范化建设,将其视为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,各地方都 开展了辅警改革。 各地辅警改革突出本地特点。苏州率先以法治化推动辅警立法;东部沿海省份在全 面改革基础上各有侧重,广东注重明确主体、统一称谓、赋权执法,浙江注重教育管理 创新、保障薪金待遇、民辅警绩效捆绑;中部地区不如东部全面,但特色鲜明,湖南实 施“一村一辅警”,安徽注重严格规范管理、突出政治教育;西部地区针对边疆特殊情 况实施改革,西藏、新疆实施“特招入警”、扩编入职,内蒙古实施全方位改革。 当前我国辅警改革的总体现状是:基本形成“一主多从”的工作模式,管理和劳动 关系灵活,地域特色明显但差异较大,基本适应了转型期社会治安的需求,有效促进了 公安效能的提升。辅警存在法律定位模糊不清、职责权限不明确、福利保障机制不完善、 缺乏专业教育培训、录用招聘标准低以及职业归属感偏弱等六方面问题。 当前辅警改革的主要难点是:辅警基数大,难于管理;人民群众认可度仍待提高; 辅警队伍稳定性不足;辅警经费问题难以统一。 西方国家辅警建设的共同特点是:注重国家层面统一设计,辅警容纳于现代警务理 念,发展多元化治理理念,应用人力竞争激励机制。值得我国辅警改革借鉴。 新时期推进辅警改革,需要注意以下六方面:以法制化建设为主导,明晰职权范围, 设立专属机构和创新层级管理,健全辅警保障机制,创新辅警人力资源管理模式,完善 辅警教育培训体系。
引 言 21 世纪中国辅警的快速发展,既令人瞩目,又令人困惑。一方面,发展壮大的辅警 队伍成为公安机关的得力帮手,城市乡村、大街小巷,随时随地都能看到辅警忙碌的身 影,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力量。另一方面,辅警也频繁的被社会质疑、质问,甚至 影响到公安机关的形象。2015 年 12 月,山东枣庄市公安局薛城区分局特巡警大队辅警 现场盘查的视频招致社会强烈的质疑。在当地公安机关通报相关情况、依法拘留涉事辅 警、处分负有领导责任和管理责任的特巡警大队领导之后,中央电视台《新闻 1+1》仍 在追问辅警身份如何界定?他们行使权力的边界在什么地方?在 2016 年 11 月国务院办 公厅下发了《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》之后,类似事情仍频繁 见于媒体、网络。2018 年 12 月,河南安阳一超载检查站执勤辅警向货车司机收受钱物 的 37 段视频曝光,引发网友关注。当地公安机关经调查,开除涉事的 10 名辅警,停止 负有管理责任的大队长及 3 名民警执行职务并接受调查。对此,《人民日报》微博评论 “收黑钱只开除辅警?别让标语仅挂在墙上!”笔者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研究生, 无论是在家乡生活,还是在实习过程中,都接触过不少的辅警。他们绝大多数兢兢业业、 任劳任怨、默默无闻、乐观向上,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也时常能感受他们对警服的羡慕与 崇敬。这反而加重了笔者的困惑。何以社会治安需要辅警,但辅警却又被社会批评?解 决这个困惑,是笔者确定这个选题的初衷。 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,笔者搜集了辅警的相关文献,尝试解决上述的困惑。辅警 的概念最初来源于英美法系国家,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,警力不足成了各国警察部 门共同面临的难题。因此,在世界警务改革的大潮中,辅警在许多国家以不同的形式蓬 勃兴起,已经逐步成为一种世界发展趋势。 新中国的辅警形成于建国初期,并随着我国政治、经济、法律体制的变化,经历了 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。改革开放前形成的辅警观念、辅警形式、管理手段、履职形式等, 对改革开放后辅警的影响,既有积极的因素,也有诸多消极影响。从 2004 年公安部决定 用 3 年时间清理“治安员”队伍起,各地一直在探索辅警改革下的被装管理系统。特别是 2012 年的苏州辅 警改革、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《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》 之后,各地掀起了辅警改革的高潮,我国的辅警队伍走向规范化发展。但是,2016 年国 务院办公厅的《意见》仍是原则性的宏观指导,各地在围绕文件推进辅警改革的过程中, 在辅警管理、业务工作、职业保障和法律规范等方面的问题仍存在诸多问题。因此,总
联系电话
微信扫一扫
抖音扫一扫